2021年7月15日,河南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的通知,平乐正骨正元堂的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成功入选!
孟津传统活血接骨止痛膏,是平乐郭氏正骨百余种祖传方药的一种治疗创伤骨折、软组织损伤、劳损性疼痛的药膏,由当归、川木瓜、川续断等30余种道地药材配方,经6道工序熬制而成。组方科学,配伍严谨,疗效确切,安全无痛,是治疗创伤骨折、软组织损伤、劳损性颈肩腰腿痛的“灵丹妙药”,具有历史悠久、方剂独特、制作精良、疗效显著特征。
使用时低温烘软,贴于患处即可。孟津传统活血接骨止疼膏凸显了平乐正骨仁风膏雨的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对于促进中医骨伤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孟津传统活血接骨止疼膏当前由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郭氏正骨法)代表性传承人郭芫沅过师承教育、出版著作、陈列展示、举办讲座、开展培训、临床诊疗多种方式进行传承,郭芫沅2009年创办平乐正骨正元堂中医门诊部,2014年12月创办洛阳市平乐正骨文化研究院,2015年12月创办洛阳平乐正骨博物馆,有力地推进了该项目遗产的传承。
平乐正骨郭氏正元堂,“传统膏药”的那些事
传统膏药,是中药四大剂型——丸、散、膏、汤之一,也是平乐郭氏正骨法的一大组成部分。有的人喜欢它,是因为它作用显著;有的人喜欢它,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有着奇妙的匠心工艺。
平乐正骨制作传统膏药的过程充满了有趣细节,拿“搅拌”来说吧,这个过程要用到一根棍子,棍子的端头还需要是木制的,其它材料不行,搅拌时还要沿着同一个方向搅拌。木制端头用的久了会出现“炸枯”,所以熬膏药常用新棍子,且没有勺。
亲手熬制传统膏药,是每代平乐正骨传承人的看家本领之一,看似一贴简单的膏药,可以说历经沧桑,洗尽铅华,代表着中医制药的匠心,也正是平乐正骨对膏药制作技艺的执着,在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起传统膏药,人们马上能够想到它那方方圆圆的样子,与其它优秀同行一样,平乐正骨也善于通过传统膏药来解决骨病。一贴膏药好不好,首先取决于药材是否上乘,其次要精准把握炼油、下丹火候、摊涂技艺等。目前熟练掌握平乐正骨传统膏药制作技艺者少之又少。
可能朋友们会说:一贴膏药看起来挺简单啊,一块粗布上带点黑药芯,没什么复杂啊!在这看似简单的背后,一贴膏药可要经历半个多月的制作,我们这儿的膏药师傅,经常弄的灰头土脸,浑身一股药味儿。
也有朋友问我:郭大夫,你们手工膏药做起来那么麻烦,为啥不用机器做啊?是的,手工膏药的确做起来很麻烦,甚至可以说很费事。因为工序与技艺繁琐,目前还没有机器能够完整的制作出一贴膏药。
打个比方,熬制好的膏体要进行“去火毒”处理,也就是把膏体放在冷水里浸泡10天,我们称为“水浸法”。膏药通过高温熬制而成,本身会具有“毒性”,这种“毒性”容易引起人体皮肤过敏。很多人说贴膏药皮肤过敏,很大程度是因为用的膏药没有做好“去火毒”的环节。
传统膏药里,黑膏药制作方法是最复杂的,看似简单的一贴黑膏药,要大致经过:泡药、炸药、去渣过滤、炒丹、炼油、下丹、熬制、去火毒、下料、摊涂等技术工艺。
制作膏药是每一代平乐正骨人的看家本领,小时候看爷爷在院里支一口大锅,鼓捣着锅里一团黑漆漆的东西,一忙就是一天。慢慢大了,开始在爷爷身边帮忙,那时候我觉得做膏药是个体力活,要通过添柴来掌握火候,还要用力搅拌均匀,几天下来整个手臂都壮了一圈。
学的时间长了,爷爷就让我自己做,这时候体力倒不重要了,细心与技巧成了最大的困难。每道工序、每样药材都要理清楚,有时候觉得自己像厨师,把菜切好、备好,下锅;下锅以后又要用到各种烹饪技巧……
制作膏药虽然辛苦,但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比如摊涂膏药,用一根木棍挑出若干,然后放在粗布中间,看似简单,初学者往往会在粗布周围把膏滴下来,直接把布弄脏了,这还没法洗,只能换新的。任何手工技艺都是不容易的,只有十年磨剑的历练,反反复复打磨,方才成器。
正因制作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手工技艺,形成了独特的技艺魅力,熬制膏药的技术成了平乐郭氏正骨法入选非遗项目的一大内容。传承手工技艺并不代表着落后,相反可以保留膏药本身的“药性”,这种药性不仅是药材本身与制作技艺,还有医者的匠心、对治病的态度、美好生活的祈福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