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非遗日:探索平乐正骨的精神信仰

时间:2022-06-11   访问量:69

今天是2022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这个时代的非遗传承人是幸福的。

国家对非遗越来越重视,制定并推出了多种保护政策,并且不断在完善。在民间,大家利用互联网优势去传播非遗,大量的纪录片、宣传片让公众熟悉和认识非遗。通过举办各种线下活动,让人们走进非遗,亲身体验我们的民族智慧。

非遗,已经变得不再古老和遥远,它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当中,就像今年非遗日主题所说:“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非遗,需要有人来守护和传承,这里面包含着技艺和精神两方面的延续。精湛的技艺是非遗的根本价值,有了能够造福百姓、服务社会的价值,才有了传承的必要。在传承过程中,每一代传承人都会遇到“要不要传下去”“花多大代价传下去”“如何更好地传下去”等问题。探索这些问题,锻造出了非遗技艺的精神文化,激励着后代人。

1984年春,爷爷郭宗正72岁了,从洛阳正骨医院退休,退休前天津医院的金鸿宾,北京医院的黄公怡,军医大的吴德宪都来洛阳高薪聘请郭宗正,一次金黄二人碰到一起吵了起来,郭宗正做了难,真不知去哪里好了,去哪儿都是得罪朋友得罪人啊。这时,清风道人“留言神州天医星,莫让浮云遮眼睛。”的诗句引起了郭宗正的沉思。

他回到家乡,回到郭氏正骨的发祥地,想冷静的思考这个问题。 

郭宗正回来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全村,一批又一批的人来看望他了。村长来了,一块下河摸泥抓蟹的伙伴来了,白发长髯的老者也拄着拐杖叩门了。他们纷纷欢迎他回村来办医院,恢复平乐正骨的人气。村委领导还表示要集资十万将卫生室扩大成正骨医院,让他做院长,但他担心辜负了大家的信任。郭俊卿说:“平乐正骨已经死了,希望老哥哥救活他。当宗正听到一个队长说:自平乐出现正骨先以来,几百年都没有因骨伤致残的人了,但这十几年出现了,南街西头咱平乐的外甥,胯骨摔伤,至今还一拐一扭的走路,人称刘拐子,在平乐村柱拐让人看了难受死了,难道平乐的正骨医生死绝了吗……丢人啊,这是对我郭家祖宗八代的责骂!”


郭宗正一句话没说完,就两眼含满泪水,73岁的爷爷再也不能冷静了。

这些年离乡亲们太远了,离农村太远了。对广大农民缺医少药的呼声听不到了,淡漠了,背叛了。自己还是平乐人民的儿子吗?自己有能力有义务保护平乐正骨的荣誉,干嘛叫人骂呢?他当即颤巍巍站起来说:“别人就是给我一座金山银山让我上北京住宫殿我也不去了,就是这把老骨头摔到平乐街口我也不离开这片土地了。”他当即接下回乡办平乐正骨医院的重任,古稀老迈,焕发青春,烈士暮年壮心雄飞了。


三年,仅仅三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三年他的医院管理最佳,服务最贴心,医疗质量最高,收费最低廉,对特困患者还减免医疗费吃住费,所以来此求医的人最多,络绎不绝。三年,平乐正骨医院添置三台X光机,添了激光治疗机等完整的医疗器械,医护由两人发展到32人,病房病床由几床增至120多床,治疗挽救了十数省数百位骨科疑难杂症患者,致谢的锦旗,匾额,字画雪片一样飞来,平乐正骨又名扬天下了。


天南海北的人纷至沓来时,76岁的爷爷又陷入了沉思:“我一个人不停的看病能看多少人,只有把正骨医术传授给更多人,才能造福全社会!他又说:“我用一生来行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继承三娘的遗愿,多带徒弟。”在这种使命的驱使下,他决心办一所正骨学校。

他曾与三娘高云峰一起创办过“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是学校实际的业务负责人,又是正骨讲义的编篡人,正骨学总论的主讲人,讲学不成问题。但当年是官办,资金土地校舍不成问题。现在是私校,一切是零,困难成堆。

他首先签下份租赁场院三十年的办学合同,一面带领我们全家四代齐上阵,清除杂物,一面跑申请跑报批。1988年五月洛阳市工农教育委员会社学字(88004号)文件批准了办学申请。五月底河南省教委正式下文批复,列入全国统招录取学校,《洛阳日报》及时报道,有关领导从各方面大力支持,9月5日正式开学,洛阳市政府,孟津县政府人大领导出席开学典礼,县政协主席孙顺通多次撰文宣传支持。

爷爷郭宗正办学没一点官气,除收费最低,讲解最用心,质量最高外。每学期还有3—10%的贫困生能得到补助和减免学费,低收费和高减免,使得办学毫无收益。

头一年一算账只余十五块钱,老张向爷爷郭宗正报告说,为办学我鞋底子都跑烂了,我拿去钉鞋了。第二学年一算账,收益不小,有二十多元,老张向爷爷郭宗正说,这二十多元我不给你交了,我熬夜磨屁股一年早超过这钱了。郭宗正却说:终于坚持下来了,马上就桃李满天下了,这个社会效益最大,值得庆贺了。

我想,爷爷说的这个效益,恐怕就是传承这个事情吧,这是爷爷在耄耋之年仍然放不下,执着追求的事情。

爷爷郭宗正,是平乐郭氏正骨人的一个缩影。

平乐郭氏正骨法,不是天生的品牌,她历经一代代人的努力拼搏,才铸造了今天的成就。了解平乐正骨的历史,就必须从了解传承人入手,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先贤们对话,聆听他们对待传承二字的理解和看法。

领悟这些精神文化,能够唤醒我们这一代平乐正骨人血液里的责任,激励我们这一代传承人去完成历史使命。

如何传承好平乐郭氏正骨呢?

这对平乐正骨人来说,永远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一个需要终身探索的问题。简单一个问题,考验着平乐正骨人的韧性与毅力;简单一个问题,是历代平乐正骨人的毕生追求和信仰。

每一代人面临的题目又都不一样,思索平乐正骨的传承问题,仿佛是老天给每一代传人出的一道必考题就像先祖祥泰公,虽开创了技艺先河,第一个面临这个问题也是他,当他想到办法,交出答案之后,才有了后面这200多年的故事……

试想一下,如果第三代传人郭贯田没有打破“传长不传幼”的规则,还会有郭灿若、高云峰、郭春园、郭维淮、郭宗正这样的苍生大医吗?

这个问题又是一条路,是一条需要一代又一代平乐正骨人接力走下去的路,它没有终点,身旁只有不断变换的时代背景,这条路上充满荆棘和坎坷,每一代人都需要独立思考如何走完属于自己的那段路程。

当我们踏上这条路,从先辈们的身旁走过,是否看到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和磨难?是否真正读懂了他们在各自时代里回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读懂了他们为了答好问题而愿意付出的代价?

耳边再次响起爷爷郭宗正那句话:你只管往前走,路总是可以走出来的,尽管困难重重,再大的困难也一定会克服的,你只管向前,不考虑后退。

先辈们走过的路,历经的磨难,是照亮我们前方道路的一把薪火,这把薪火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代代相传的精神信仰,这把薪火帮助我们照亮脚下的这段路,照亮我们的心灵。

我们还要像先辈那样,让这把薪火从手中传下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从古到今所有走在传承道路上的平乐正骨人,这群人不分性别、不分姓氏,有序分布在这条迷人的大道上。

放眼望去,星光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