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无为自然
“少私寡欲”是老子的一种重要人生观念,他主张淡泊名利,不以物累形,不以欲滑和,知足常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追求声色犬马之乐必会伤身残性,告诉人们要虚静无欲,顺天之性,做到无为自然。
庄子推崇顺物之性,恬淡虚无,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回归大道,逍遥游于无何有之乡,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反对追求名利等身外之物,主张齐万物,同死生,连死生都可以“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一个医德高尚的医生必定是一位淡泊名利之人,应当“勿重利”。华佗行医以济世为务,一生淡泊名利,他不愿为曹操当“御医”,最终招致杀头之祸。孙思邈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生只有做到淡泊名利,无为自然,才能在德和术两方面真正有所建树。
大槐树下的簸箩
平乐郭氏正骨第三代传人郭贯田,字寸耕。
从名字上也许体现了父辈对他最初的希冀,或许在郭贯田小时候,没有人能够想到他能把平乐正骨从江湖之远发扬到庙堂之高,连慈禧太后都赞赏不已;也没有人能想到,他培养出的“正骨四俊”将会成为平乐郭氏正骨法发扬光大的基石。
更没有人想到的是,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接诊模式:看病不收钱。
他看病不要钱,在老郭家门口的大槐树下挂了个大簸箩,老百姓们来看病,在簸箩里放一些点心、蔬菜等物件就能当做诊费。实在拿不出东西,空手来也一律认真治疗。
对于特别贫困的,不仅不收钱财物品,还管食宿。
人心都是肉长的,在这份仁义的感召下,许多老百姓在病情好转以后,十分感激郭家的恩德,主动留下帮忙照顾其他病人,付出同样不计较回报,这让老郭家整日都处在一种仁爱互助的氛围当中。
而有些身份和地位的人,大多数不好意思空手来,相反,他们也愿意多带一些礼金作为诊费,去帮助和支持郭贯田。就这样,在大家这样口口相传,平乐正骨的名气就越来越大。
郭春园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国家号召支援深圳大开发。
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郭春园南下深圳创办平乐骨伤医院,在熬过了创业的艰辛之后,医院的发展逐步走入正轨。
此时的郭春园面对着一个新问题:医院的归属和未来的走向。
医院成立了,也逐步发展起来了,那么产权怎么界定,下一步怎么发展,都还没有明确梳理清楚。
在郭春园的心中,自己这么多年一直是组织上的人,这次南下深圳,是拿着郑州市卫生局的介绍信来的,资金也是从河南贷款来的。自己的根在河南,医院也要归属于河南,归属于人民。
所以,在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的产权归属问题上,他毫不犹豫地要将其纳入国有医疗体系之中。
当时,有人向郭春园提出另外一种建议: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是郭春园以及数十名创业者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办起来的,上级没有任何拨款,资金是从四面八方筹借来的,医院打的是郭春园的招牌,挂的是老家平乐的名字,用于临床的技术和药方是郭氏祖传的,现在医院建成了,应该明确一下医院的产权,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权。
不说这个医院是郭家的,但至少也应该是股份制吧!如果医院实行股份制,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医院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更有利于医院未来的发展。
对于第二种建议,郭春园连考虑都不曾考虑过,直接拒绝了。
这就是郭春园,他早已把个人的一切与国家的利益紧紧连在了一起。面对大家的不解,他淡然一笑:“我要是自己办医院,还用等到今天吗?”
“凡有病投者,有医无类,贫富贵贱,一以待之。
德兴业,欺败家,非道地药材,勿入吾之方药。制药大法,贵在信实,切片精良,臼底无私,药碾之下无邪欺。
算至正,拨算珠不可有纤毫偏私。秤至公,一戥一称全凭天地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