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佛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大慈大悲对郭氏正骨人医德医风的形成,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平乐郭氏正骨摄纳、融汇了佛学思想,应用于理法、方药、行医等各个方面。
平乐郭氏正骨法的创立也与佛教有关。清朝末年有一老僧,至平乐化缘,病倒于郭氏门前。祥泰公怜而收留,端汤侍药,供奉斋饭。月余,老僧病愈,取怀中《正骨秘要》相赠,公却之。老僧曰:“福至善良家,书赠有缘人,愿先生勤加修习。”
祥泰公按照书中治疗骨伤的手法及方药,斟酌参悟,详加缮练,数年后正骨医术精进。平乐郭氏自祥泰公以降,正骨传人礼敬“三宝”(佛家称“佛、法、僧”为三宝),确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影响下,历代医家,包括平乐郭氏正骨的历代传人,无不心甘情愿地做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事业,而这些善缘善事也为他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福报。
创始人祥泰公平生收留病倒老人、接济穷苦百姓、救助游方僧人,从而得到明末清初一代高人祝尧民、郭益元的亲自教诲和得道高僧的赠书与点化,遂成一代正骨宗师;他以仁心仁德仁术,广结善缘,“富贵贫贱一以待之”,也才有了“天鉴神佑,宜其五旬后而获一子”,解除了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心结。
平乐郭氏正骨第四代传人,清末民初正骨大医郭九三,一贯主张“有医无类”,他说:“万物皆有灵,众生皆平等。大凡生命受到威胁,莫问贫富善恶,必当全力赴救。”
据传:“一乞丐胫骨摔断,九三公接回家中,悉心医治,愈后安排衣物盘缠,送其返乡。数年后,一巨商自京师奉纹银千两呈公,言不足以报公大恩,公坚辞不受。”
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平日里对前来看病的患者,无论职位高低、贫富与否,向来是一视同仁,从无亲疏远近之分,更没有贫富贵贱之别。在患者眼里,高云峰不仅是一位妙手神医,还是一位有着菩萨心肠的亲人。
在高云峰眼中,患者就是一切,只要患者来了,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里,不管是在吃饭还是休息,她都要立刻给患者诊断治疗。高云峰经常对她的学生们说:“骨伤患者本来就已经很痛苦了,我们做医生的,有责任去想办法减少他们的痛苦。”
在旧社会,平乐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亲眼目睹了老百姓吃不饱饭,看不起病,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许多人因疾病折磨而死去。
她看到了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内心是非常赞同的,这与郭家秉承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乐善好施的佛家思想相通,和“让每个人都看得起病”的行医准则相近。
1952 年,高云峰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带头向社会公开了郭家祖传秘方,把它捐献给祖国和人民,还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这种心怀众生,勇于奉献的精神,让高云峰终成平乐郭氏正骨的里程碑式人物,被后世铭记称颂。
1993年秋,豫西大旱,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宗正惦记着孟津岭区的农民,80岁他翻山越岭到县西部5个受灾乡镇12个村,20余家贫困户送去白面2500多斤,人民币4600元。
1992年6.1前夕,郭宗正带着几个医生深入县西部山区为128名学生义务体检,看病送药,又拿出了2500元资助15名贫困生上学。
1995年10月,平乐村集资建校,郭宗正一次捐出5000元,当村里刻碑表彰捐资人时,他硬是不让刻他的名字说:我捐得不多,惭愧,充其量只能是为教学楼当根椽子。
1999年郭老先生送医药来到孟津城关镇丁庄村看到村学校还没按上电灯,当即拿出2000元让学校赶快按上电灯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千万别把孩子的眼睛瞅坏了。”
2006年8月孟津高考再创佳绩,但也有些中榜人愁眉不展,没钱上学,郭老先生闻讯火速赶往县关工委为贫困大学生捐资助学费2000元;当晚郭宗正还是睡不安稳,不停责备自己捐的太少与困难学生要求有差距,天一亮就派副校长来再捐2000元,感人心脾的一幕出现了,办公室的人说“郭老先生昨天已捐过2000元了,一定是忘了,咋又来捐呢?”“不是忘了,是他嫌那2000元太少,今天专门派我来再捐的。”
2011 年元月,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中华骨伤医学大师、平乐郭氏正骨的集大成者、年届百岁的正骨泰斗郭宗正公病危。
白马寺方丈印乐、监院延武、法师静修亲到床前探望。一曲“往生咒”刚刚念完,老人就安详地西去,仿佛就在等待着高僧们的到来。
白马寺二十多位僧人,为老人超度三天。法事做完,宗正公两颊红润,面带微笑,肢柔体软,全身浮肿瘀紫尽消,犹如睡熟一般。也许是宗正公医德医术的感召,也许是佛菩萨功力的加持,也许是宗正公一生修为之善果,宗正公火化后,骨质晶莹透亮洁白如瓷,瞻仰者大开眼界,无不“啧啧”称奇。
一位老工人说:“我做火化工作几十年,从没见过如此洁白透亮的骨质”。当班的火化师傅,精心地将骨质收进骨灰盒内,用黄色锦缎裹好,小心翼翼地置于凤辇之上。而后,十几位火化师傅正装列队、正步护送老人至场区门外,恭恭敬敬地将骨灰盒捧给老人的后代子孙。
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都是佛菩萨送来的福报”。有诗赞颂宗正公说:“百岁老人佛缘深,慈肝悲胆菩萨心。世称活佛得正果,临终教化河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