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洛阳平乐正骨博物馆中长期规划

时间:2016-02-27   访问量:36

洛阳平乐正骨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6-2031年)

 

 

 

 

一、历史沿革和基本情况

二、指导思想

三、基本原则

四、总体目标

(一)长期目标

(二)中期目标

五、主要任务

(一)推进智慧化博物馆建设

(二)加强藏品征集管理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扎实开展学术研究

 六、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

(二)资金保障

(三)人才保障。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单位,博物馆在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认真贯彻国家文物局“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配合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博物馆之都”的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非国有博物馆洛阳市文博事业建设中的作用,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博物馆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特制定洛阳平乐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30)。

一、历史沿革和基本情况

平乐郭氏正骨由郭祥泰创始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走过了220年的风雨历程,以疗效独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理论完整享誉海内外和龙门石窟、洛阳牡丹、洛阳水席并称“洛阳四绝”,是洛阳市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正骨传人清代时医过慈禧太后、左宗棠等权贵重臣,民国时医过蒋介石、张学良等党魁政要新中国成立,郭家大院里走出了“一代宗师”高云峰、“中华骨魂”郭春园、“正骨泰斗”郭宗正 、“国医楷模”维淮等一大批出类拔萃、驰名中外的正骨大师,曾为邓小平、李先念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治病疗伤。2008“平乐郭氏正骨法”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电视连续剧《大国医》热播,使平乐郭氏正骨家喻户晓、名扬四方

洛阳平乐正骨博物馆位于洛阳市瀍河区启明南路118号,由平乐正骨第八代传人郭芫沅创办于2015年12月陈展面积1000余平方米,收藏藏品468件,是兼具国医体验的复合型博物馆。博物馆以平乐正骨传承八代的历史渊源为主线,以平乐正骨技艺、文化展示为主题,分为行医场景、制剂技艺、国医体验、历史传承、文史资料5个展示区,讲述了平乐正骨的起源、传承、传播与传奇,生动再现了平乐正骨悬壶济世的历史年免费开放时间超过355天,接待观众12余万人。近年来,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科普本草知识,探微岐黄奥秘,传承中华医学,弘扬健康文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年坚持20余次进机关、到学校、入社区、下农村,举办健康讲座,传播国医积极联系、周密安排洛阳市实验小学恒大分校、瀍河区新建小学等多所学校学生参观,科普中医知识。学生听讲平乐正骨历史,辨认中药材、制药器具,体验正骨演示,观摩把脉、手法、针灸、拔火罐、熏蒸等中医诊疗,普遍对中医表现出浓厚兴趣,受到了深刻的中医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事业发展系列讲话、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三、四中全会精神和洛阳市《关于建设博物馆之都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博物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工作原则,抓住机遇,锚定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发展路径,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医药文化、教育、旅游深度融合助力洛阳副中心、“东方博物馆之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广受好评。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核心,树立博物馆文化资源属于人民、博物馆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

坚持质量优先把博物馆资源配置和博物馆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博物馆功能和职能发挥、提高办馆质量和水平上来,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坚持服务优先。切实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动力构建博物馆科学发展机制,激发博物馆的活力。

四、总体目标

(一)长远目标

积极呼吁,采取市场化手段有效运作,在原址建设全新的平乐正骨博物馆。

平乐郭大院遗存是平乐正骨的发祥地,是洛阳正骨医院的诞生地,是历代传人“悬壶济世”的见证地,是平乐正骨历史的铭刻地,是平乐正骨文化承载地。郭家大院历史上纵贯两条街,三门五进,15个天井院。因年代久远、寒暑侵袭、产权分散、人为拆毁、缺少保护,呈现出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破败荒芜景象,文物流失殆尽,令人扼腕长叹,痛惜不已!郭家大院虽200余年的风雨洗礼呈现破败,但历史文化品牌金光闪闪,不能让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继续束之高阁、无声沉寂!修复郭家大院刻不容缓!

平乐正骨是河洛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原址建设平乐正骨博物馆,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以平乐正骨文化展示为核心,把平乐正骨博物馆建成大气、厚重、典雅、古朴风格具备传统元素内设中医史馆、中药标本展示区、中医百草园,中医文化墙、中医古籍研究等版块,矗立平乐正骨名医塑像,融景观、科普教学与研究为一体“杏林春暖”“橘井飘香”的中医文化博物馆。

(二)中期目标

实现博物馆现代化,建立运转协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博物馆文化深入人心。观众每年递增5%

五、主要任务

(一)推进智慧化博物馆建设围绕“智慧博物馆”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数字、互联网、移动终端、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将展览展示、教育活动、文物保护、体验互动与数字化平台相结合,积极探索全新的展示方式,拓展更多的博物馆教育模式。 1.有计划推进办公系统智能导览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实现智慧化服务管理。 2.依托传统媒体,发展自媒体。优化网络中心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博物馆官网,注册官方微博,办好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使“网上博物馆”与“掌上博物馆” 有机结合。 3.推进“数字馆”建设,通过引入数字虚拟展示技术手段, 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与共享,呈现全新观展体验,实现观众和博物馆间的零距离互动交流。

(二)加强藏品征集管理 1. 制定规划。立足本馆实际,制订长远收藏规划,开辟多种征集渠道不断增加藏品数量,提高藏品质量。2.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库房的管理,规范藏品出入库制度,严格库房日常管理 完成藏品文物定级。 3.保护藏品。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修复管理要求,制定文物修复计划,科学开展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坚持日常展厅巡检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科学处理。4.建设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文物藏品保护修复技术人才队伍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围绕“品质、创新”基本原则,打造“展览+”新形式,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加强馆际合作,充分利用馆内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文化交流。继续结合“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举办特色展览。2、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民生服务和社会服务功能。创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示范馆、洛阳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洛阳市文博研学基地,加强洛阳市科普教育基地、洛阳市红领巾校外活动基地、盟员之家、新联之家、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建设,不断探索社会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3.继续打造多层次的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探索富有特点、形式活泼、成效明显的志愿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有效补充和有机整体。4.根据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精神,逐步探索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延伸教育功能,提升公众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让博物馆真正走入百姓家。

 (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1.引进。有计划引进文物保护、文物鉴定、学术研究、展览策划、社会教育人才,形成学历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为博物馆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培养。积极参加省、市级文物部门组织的各类学习,扎实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参观考察,多渠道、多方式提高员工素质,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扎实开展学术研究

加强研究。 提升博物馆学术研究水平 1.举办学术会议。举办平乐正骨学术研讨会,提升学术研究水平2.加强交流合作。积极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跨单位合作模式。3.出版研究著作。编辑出版《平乐正骨史》《平乐正骨临症手方》等著作。

六、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认真学习文博政策法规,多向上级汇报,争取政策支持。

(二)资金保障积极争取财政补助资金,吸纳社会捐赠资金,逐步增加经费,为博物馆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人才保障。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科普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本规划自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之日施行。